东华大学张耀鹏教授、范苏娜副教授《J. Mater. Chem. C》:用于突触仿真的丝素蛋白多级存储忆阻器
突触是神经网络的基本单元,在认知过程和记忆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数字信息的快速增长,如何模拟突触的结构和功能来构建存储设备变得越来越重要。忆阻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突触相似,并集成了存储和计算功能,已成为构建人工突触的理想选择之一。然而,目前报道的双阻态忆阻器的存储密度较低,限制了忆阻器的存储容量,无法满足神经形态计算的大规模并行计算和高密度存储的要求。因此,开发具有多阻态的新型忆阻器是一种可取的策略,也是忆阻器未来发展的方向。
近日,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张耀鹏、范苏娜团队报道了基于丝素蛋白(SF)与石墨烯量子点(GQDs)的多阻态忆阻器。该器件在单一循环周期内实现了多级存储,三个阻态保持时长均超过104 s,且实现了对突触基本功能的仿生模拟。相关研究成果以题" Silk fibroin/graphene quantum dots composite memristor with multi-level resistive switching for synaptic emulators "发表于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东华大学范苏娜副教授和刘枢滨硕士,通讯作者为东华大学张耀鹏教授,硕士生谢玉龙和周兴陆为共同作者。
图1 SF-GQDs复合忆阻器的制备
(a)器件结构示意图;(b)功能层厚度分析;(c)AFM图;(d)忆阻器的光学照片
研究者利用层层自组装的方法分别构筑了ITO/GQDs/SF/Al忆阻器和ITO/GQDs/SF/GQDs/Al忆阻器,两者的区别在于忆阻功能层的组成(图1)。两者功能层的表面粗糙度均相对较低,有利于器件稳定运行。
图2 ITO/GQDs/SF/Al忆阻器(a-c, g)和ITO/GQDs/SF/GQDs/Al忆阻器(d-f, h)的忆阻性能对比
(a)(d)I-V特性曲线;(b)(e)VSET和VRESET分布;(c)(f)时间保持特性;(g)(h)阻态分布;(i)开关电流比随电压变化的曲线
ITO/GQDs/SF/Al忆阻器在-1.4 V电位下发生SET过程;随后在2.1 V电位下发生RESET过程,表现出双极性电阻转变特性(图2a-c)。然而,ITO/GQDs/SF/GQDs/Al忆阻器在-1.28 V电压下发生SET过程;且分别在1.52 V及3.84 V的电压下发生两次RESET过程,即在同一循环周期中实现了三阻态(图2d-f)。上述两种器件均具有良好的阻态保持特性、器件重复性及较大的开关比(图2g-i)。
图3 ITO/GQDs/SF/GQDs/Al忆阻器的工作机制
(a-c)I-V特征曲线的拟合分析;(d)忆阻功能层的能级图;(e)器件的一维结构模型和电荷分布图;(f)电阻转变过程示意图
通过对I-V特性曲线进行拟合分析,ITO/GQDs/SF/GQDs/Al忆阻器的SET过程由空间电荷限制电流机制主导,RESET过程则由肖特基发射机制主导。该忆阻器可实现三阻态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GQDs与SF界面处势垒的存在(图3)。
图4 ITO/GQDs/SF/GQDs/Al忆阻器的突触可塑性
(a)在正向偏置电压和(b)负向偏置电压下的非线性传输性能;(c)脉冲间隔为 0.05 s 和(d)0.25 s时,双脉冲易化(PPF)效应;(e)脉冲间隔对PPF效应的影响;(f)不同器件在多次连续脉冲刺激下的输出电流
在直流电压模式下,ITO/GQDs/SF/GQDs/Al忆阻器的输出电流随施加的电压幅值增大而逐渐增加;相反,随着施加逐渐减小的负向电压,输出电流逐渐减小,表现出非线性电学传输特性,与神经突触权重调节功能类似(图4)。在脉冲电压的持续刺激下,可仿生模拟神经突触权重增强和抑制过程。同时,该器件可模拟突触的双脉冲易化(PPF)、双脉冲抑制(PPD)连续短程可塑性(STP),有望用于构建人工突触和大脑启发型记忆器件。
此工作得到了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项目、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启明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东方英才领军项目等项目的资助。特别感谢岛津公司刘仁威博士在 AFM表征方面提供的帮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9/D3TC0450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