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张耀鹏教授、上海大学朱波教授:可导电的丝素蛋白膜

发布时间:2018-10-04浏览次数:1004


兼具生物相容性导电性的生物电子材料是生物电子领域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来源于蚕丝的再生丝素蛋白(RSF)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并可加工成型为多种不同结构的材料,但不导电。聚(3,4-乙烯二氧噻吩)PEDOT)作为一种新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因其突出的导电性、生物相容性及环境稳定性,十分适合作为功能体为生物导电材料提供导电性能。但PEDOT通常难以在RSF表面形成牢固均匀的导电层。


近日,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张耀鹏教授邵惠丽教授等,与上海大学的朱波教授合作,利用十二水烷基硫酸钠(SDS)在水环境中形成的胶束结构,成功提高了聚(羟甲基-3,4-乙烯二氧噻吩)(PEDOT-OH)在水环境中的分散性,同时增强了其与RSF薄膜表面的相互作用,制备了表面结构均匀、导电性良好的RSF/PEDOT-OH薄膜材料。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应用材料与界面》(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All Organic Conductive Biomaterial as an Electroactive Cell Interface)(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pdf/10.1021/acsami.8b13820。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生庄奥


 


图1 再生丝素蛋白薄膜通过PEDOT-OH单体的原位聚合改性,并加入SDS改善表面结构

制备RSF/PEDOT-OH导电薄膜


该研究采用了较PEDOT单体水溶性更佳的羟甲基-3,4-乙烯二氧噻吩(EDOT-OH)作为单体,通过过硫酸铵引发单体在RSF薄膜表面的原位氧化聚合,在SDSRSFPEDOT-OH界面的作用下在RSF薄膜表面形成结构均匀、吸附牢固的PEDOT-OH导电层。相较常规RSF薄膜,添加了SDS的聚合体系得到的RSF/PEDOT-OH改性薄膜表面电阻明显下降,最多可降低两个数量级;通过调节表面活性剂的用量、氧化剂用量、聚合初始pH值以及单体溶液浓度,可以对导电薄膜的表面结构与对应性能进行调节与优化,在最佳条件下,其表面方块电阻达到3.28×105 Ω。对该改性薄膜的电化学、超声振荡及大鼠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培养实验等表明,RSF导电薄膜具有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表面导电层牢固度及生物相容性。


图2 SDS的添加对聚合改性过程的影响


导电丝素蛋白材料相比起传统的金属及半导体导电材料,具有与生物组织更加契合的力学性质,因此能够避免长期植入引起的疤痕及炎症等不良反应,其导电层优异的环境稳定性使其具有独特的体内应用优势,因此在未来的大脑植入性传感器、体内药物控释材料及神经组织工程领域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图3 大鼠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在RSF导电薄膜上生长良好


点击查看全文

https://pubs.acs.org/doi/pdf/10.1021/acsami.8b13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