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先进电化学能源与环境材料/器件课题组

乔锦丽教授课题组
Prof. Jinli Qiao's Research Group

乔锦丽教授课题组

祝贺我课题组葛啸研究工作在《燃料》发表

发布者:王永霞发布时间:2025-05-27浏览次数:10

祝贺我课题组葛啸研究工作在《燃料》发表

近日,Fuel(影响因子:6.7,中科院2区)发表我课题组在质子交换膜电解水衰减机制探究领域最新成果。论文题目为《Early-stage performance degradation mechanisms of proton-exchange membrane water electrolysis under high operating current densities》。

 提高质子交换膜电解水(PEMWE)系统的工作电流密度是降低设备和运行成本的有效方法。然而,在PEMWE电解槽早期运行阶段,高电流密度下的快速电压损失往往被忽视,被错误地认为仅仅是一个“调节阶段”,这大大降低了其实际影响。深入了解这些早期衰减机制对于提高PEMWE系统的耐久性和性能至关重要。该研究全面分析了PEMWE在前168小时运行期间的衰减机制,特别是在高电流密度下。耐久性测试结果显示,当工作电流密度为3 A/cm2时,衰减率为1.14 mV/h。通过性能恢复实验,阐明了可逆和不可逆衰减类型的存在。不可逆电压损失占总电压损失的68.23%,主要是由于阳极催化剂层孔隙结构的变化引起的。可逆电压损失主要是由于阳极催化剂层孔内的气泡聚集造成的。这些结果突出了高电流密度下早期衰减对PEMWE系统耐久性和性能的影响,并为未来的PEMWE设计提供了见解。

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生葛啸,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fuel.2025.134344

 1 a)膜电极制备过程;(b)用于测试的PEMWE电解槽;(cPEMWE耐久性测试装置;(d)耐久性数据;(e)极化曲线;(f)不同工作电流密度下耐久测试后的奈奎斯特阻抗图;(g)在1 A/cm2、(h2 A/cm2、(i3 A/cm2的工作电流密度下,168小时耐久测试后的电压损失分解。 

2 不同工作电流密度下耐久测试后的(a)塔菲尔斜率;(b)阳极催化层的CV;(c)阳极催化层的ECSA;(d-f)不同状态下恢复实验后的极化曲线和(g-i)对应的可逆电压损失。

 

3 a)初始;(b1   A/cm2,(c2 A/cm2和(d3   A/cm2耐久性测试后的衰减机制意图。